法治江淮行|“皖”美乡村 法治图兴_小恐龙蜘蛛池
关闭引导
法治江淮行|“皖”美乡村 法治图兴
2024-11-24 10:26
小恐龙蜘蛛池

  央广网六安11月2日消息(记者费权)从皖南水乡到巢湖之滨、从皖北平原到皖西山乡……一幅幅产业兴、村庄美、村民富的新画卷正在江淮大地徐徐铺展,这是安徽乡村法治建设与乡村振兴实现同频共振的见证。

  “皖”美乡村,法治图兴。10月31日至11月1日,记者跟随“法治江淮行——2024年全国网络普法行·安徽站”采访团,走进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等地,了解当地法治赋能乡村治理,护航乡村振兴情况。

  赓续改革基因,孕育“法治之花”

  笔直的友谊大道两侧,民居鳞次栉比、粉墙黛瓦,载着游客的观光车穿梭在“当年农家”“大包干纪念馆”等景点之间,沿街的农家乐、特产店、农村电商生意红火……走进凤阳小岗村,就能看到一派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景象。

  1978年,从18位村民发起“大包干”按下红手印起,小岗村的改革就从未止步。经过40多年的发展,小岗村有了新面貌,村民收入持续增长。不服输的小岗村,在现代农业上蹚出了一条农旅融合的新思路。但是,再新的思路,离不开有效的治理,离不开法治的一路同行。

  近年来,小岗村依托“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等形成了红色特色旅游品牌,每年接待省内外游客几十万人次。创新借助旅游文化,推出“红色游+普法游”特色普法。

  “当年大包干的红手印是我们传统的契约精神,法律思维孕育其中……”严淑淑是“大包干”18名带头人之一的后代,现在她除了是小岗村讲解员,还是普法志愿者,通过“大包干”从开始到发展的全过程、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相结合的形式向参观者宣传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带领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深深触动了游客,也激励了党员同志争做先锋、无私奉献、服务群众。

  漫步小岗村法治文化教育馆,“法史钩沉”“法治方圆”“与法同行”三个展区将法律的起源发展与小岗村法治建设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场馆外围,建设有小岗村网络普法广场,对案例、法律条文等内容进行多种形式宣传展示。二者交相辉映,共绘小岗法治乡村建设篇章。

  凤阳县宣传部部长赵文霞介绍,小岗村赓续改革基因,着力挖掘“小岗精神”“沈浩精神”蕴含的法治理念,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小岗村法治建设发展的历程。近年来,充分发挥“两馆、一院、一中心、一法庭、一团体、一阵地”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积极打造助力乡村振兴的法治文化体验路线,充分融入小岗村红色文化,强化法治文化的体验性、参与性、互动性。

  此外,小岗村还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四治”融合治理体系。成立移风易俗理事会、义务调解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不断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积极发挥村“法律明白人”的作用,成立普法志愿者队伍,街头巷尾去普法,采取“以案释法”的方式,进行全面系统的宣讲。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成立普法文艺小分队,打造乡土气息特色普法文艺剧目,让法治宣传教育“接地气”“聚人气”。创办农民法治讲习所、法治道德讲堂、法治农家大院,举办法治文化节,引导村民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

  如今小岗村,处处能感受到浓厚的法治氛围。遍洒江淮大地的法治阳光正在照亮小岗村民的美好生活。

  以法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从六安金寨县城沿山路驱车行驶一个多小时,绕过无数道弯,群山环抱的花石乡大湾村映入眼帘。

  “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介绍,这曾是大山深处的金寨大湾村的真实写照,“大湾村是金寨县原71个重点贫困村之一。”

  近年来,大湾村以“茶旅融合、红绿结合”为发展策略,依托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和对境内红色遗址的挖掘与保护,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吸引了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带动了餐饮、民宿、农产品销售等,走出了一条“稳定脱贫奔小康、绿色减贫促振兴”的新路子。

  “乡村要扮靓扮美,离不开法治之笔。”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余静说,除了发展产业让大家有事可做之外,更重要的是改变村风民风。

  依托中共安徽省工委旧址、六安六区十四乡旧址、大湾红色讲堂和红色书店等资源,大湾村里不定期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演出、电影展映等活动。

  “放映公益电影不仅能够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够通过红色电影、科教片、教育片等,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余静表示,公益电影放映贴近群众、感染力强、宣传效果好的优势,将公益电影放映服务活动与党和政府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在放映电影时穿插政策宣讲和普法教育,宣传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和典型案例,“把电影放映点变成普法宣传工作的阵地。”

  “前两天我还在户外电影院观看了反诈题材的电影《孤注一掷》,挺受震撼的,我一定要把反诈、诚信宣传到每个村民。”汪达海作为村里普法志愿者,平日里还会参与到普法宣传、移风易俗等志愿服务活动中,积极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法治乡村建设实践中。

  目前,大湾村依托志愿服务建立常态化的理论宣讲、法治宣传队伍2支, 加强规范“一约四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常态化开展邻里纠纷、婚恋矛盾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发生的矛盾纠纷全部在村内化解,切实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每月开展村民小组大会并开展群众积分,通过收集群众意见、公开村务、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等“六个一”活动,广泛宣传婚姻家庭、道路交通安全、劳动保障、禁毒禁赌、治安防范、电信诈骗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干部成为“法治带头人”,让群众成为“法治明白人”。

  余静坦言:“村集体经济产业兴旺了、村民法治素养提升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了,一切都离不开对乡村基层法治建设的坚持。”

  现如今,行走在大湾村,脚下是干净整洁的柏油路,眼前是错落有致的二层小楼,远处葱郁的高山茶园……处处新貌都在述说着村庄的发展变化。 【编辑:梁异】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