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探秘合肥城市安全“智慧大脑”_小恐龙蜘蛛池
关闭引导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探秘合肥城市安全“智慧大脑”
2024-11-19 04:05
小恐龙蜘蛛池

  中新网合肥11月8日电 题:(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探秘合肥城市安全“智慧大脑”

  作者 孔令佑 吴兰

  跨度达数十米的桥梁容不得毫米级的位移。302个传感器装配在桥体周围,成为警觉的“数字哨兵”。近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活动在合肥聚焦守护城市安全的“最强大脑”。

  合肥包河大道高架桥附近分布着大量居民住宅区和部分政府职能单位,是重要的交通“大动脉”。一个工作日的上午,紫云路入口处人车密集,4.5米高的大桥上车水马龙。这座庞然大物并非只有钢筋水泥,其实有精细的设计。

图为合肥包河大道高架桥紫云路入口处。孔令佑 摄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合肥院”)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的李舒博士向记者介绍,主跨跨度60米长的包河大道紫云路跨线桥可以监测主梁应变、温度、振动响度及挠度,具备自主判断险情能力,在遇到复杂险情时可以帮助专家、管养部门进行研判。

  除了桥梁专项监测,燃气监测也能“见微知著”。广西路与洞庭湖交口一侧,记者注意到窨井壁上固定着一个红色的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搭载的激光传感器“嗅觉”灵敏。“燃气的浓度只要达到1%vol,系统就会提示。”清华合肥院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侯龙飞解释说,“从报警至(信息)给到燃气企业,这个过程很短,可能就不到一分钟”。

图为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孔令佑 摄。

  一个个监测点位共同搭建起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对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等重点领域进行系统性风险评估,在评估结果为重大风险的点位布设16.3万余套前端感知设备,覆盖近3万公里地下管网及相关区域、325座桥梁,实现城市主城区重大风险精准布控。

  2015年,合肥市依托“清华合肥院”,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院内的城市生命线智慧监管中心有块大屏,时刻盯着全省风险点位的变动,一旦监测到预警信息,行业主管部门与权属责任单位牵头,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处置风险,形成“前端感知—专业研判—预警溯源—协同处置”新型风险防范体系。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搭建起了城市生命线的‘安全屏障’。”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沈国宝说。目前,各类预警事件响应时间平均为7分钟,联合处置时间由过去的24小时以上缩短到1小时。

图为城市生命线智慧监管中心工作人员接听来电。孔令佑 摄。

  借助城市生命线工程,合肥市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管理实现了从被动解决到主动防控的转变,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高。2021年,安徽省出台意见,把“合肥模式”推向全省。(完)

【编辑:刘阳禾】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